收藏篮
0
0 G
联系我们
QQ: 1605014001
选片帮助 收藏本站
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成为会员

 微笑微笑微笑 提示:将鼠标放在最右面的更新日期上可以查看电影编号       

我们是世纪格雷和碧维视厂家代理,机器可以代送厂维修 网站电影只提供购机用户方便观赏不对外请勿直接下单,谢谢

让·西贝柳斯 七部交响曲 芬兰赫尔辛基音乐中心现场音乐会
影片海报
收藏
Hannu Lintu指挥 西贝柳斯150年诞辰
大小: 122.4 G 清晰度: 1080I 人气: 29
视频: AVC, 29.970fps, 16:9 实际片长: 1小时14分28秒
音频:
芬兰语, 5.1声道, DTS-HDMA, 48KHz
字幕:
英语/德语/日语/朝鲜语韩语/法语
标签:
ISO
集数:
3碟
又名:
让·西贝柳斯 七部交响曲 芬兰赫尔辛基音乐中心现场音乐会
导演:
让·西贝柳斯
主演:
让·西贝柳斯
类型:
音乐
国家:
芬兰
上映:
2015
片长:
1小时14分28秒
剧情介绍
名称: Jean Sibelius: 7 Symphonies
年份: 2015
类型: Classical
指挥: Hannu Lintu(芬兰指挥)
演出: Finn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Radion sinfoniaorkesteri)
     让·西贝柳斯(Jean·Sibelius,1865年12月8日-1957年9月20日),又译西贝流士,芬兰著名音乐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早年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其音乐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主要作品有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图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弦乐四重奏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
     一生都在为芬兰音乐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和芬兰音乐的民族独特性努力不懈,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反映芬兰民族精神的音乐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作曲家的地位,并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宣称自己崇拜贝多芬高于其他一切作曲家,但是,许多人相信:未来将把西贝柳斯的名字放在所有时代的伟人当中,并且应该在贝多芬的旁边。
     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在投身于交响曲的创作大获成功之前,如同勃拉姆斯一样,也曾旁惶犹豫过。1898年他开始创作《第一交响曲》时已32岁,当时他的管弦乐技巧已相当纯熟,因为之前他已写过两首大规模的管弦曲——灵感均来自芬兰史诗《卡列瓦拉》(Kalevala)。西贝柳斯的前两首交响曲都是分量十足的四乐章作品,需要相当大的乐团与壮观的效果。

     《е小调第一号交响曲》是西贝柳斯在这个乐曲形式中的第二首创作(第一首是《库烈佛》合唱交响曲),作品完成的时间是在1899年,和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一号交响曲在同一年诞生,两位大师的头号交响曲也同时受到柴可夫斯基强烈的影响,但是西贝流士在这首乐曲中还是加入了有别于传统浪漫派曲风的旋律,整部作品他大量沿用了华格纳风格的主导动机和自出机杼的繁复合弦及对位旋律,这种巧妙的结合让这首传统结构的交响曲焕发着与众不同的绮丽色彩。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完成于1902年,虽然有受到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也是D大调,而且配器几乎相同)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影响,但西贝柳斯在音乐语言上,却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尤其偏好踏步一般的旋律架构和音阶和声,赋予音乐一种明显的庄严感。就情感层面而言,《第二交响曲》和其他交响曲截然不同,乐曲中洋溢着变化多端的芬兰民族精神,能快速地在乐观和悲观两极之间转化。
     第一乐章的田园心境很快地变得混乱。旋律有些只是零星的音符,而不是成熟圆满的主题,似乎是杂乱地攀升,又散乱地消失。在漫无章法的背后,是微妙连贯的承续,乐章的所有内容若不是来自两个在开头以弦乐与木管奏出的重复音符主题,就是来自木管和铜管的沉思。而在回到一开始那种轻柔温和前,有一段波澜壮阔的高潮。在行板乐章,西贝柳斯在两个相竞争的不同调性主题之间,制造强烈的冲突。第一个主题以挽歌般的d小调(表情标示为“悲哀地”),以八度音的巴松管配合忽隐忽现的低音大提琴拨奏,而木管和铜管则制造攀升的高潮;第二主题是弦乐二部演奏的虚无飘渺的升F大调,传递出一种柔和、怯懦的精神,充满痛苦与救赎的希望。西贝柳斯的手稿原就标明了死亡和基督这两个主题,但乐章到结尾时仍充斥着混乱,而且缺乏慰籍,似乎意味着胜利者仍是“死亡”。
     谐谑曲乐章表现出机关枪一般的弦乐装饰音,因而产生显著的活力。虽然三重奏中木管充满田园风味的主题大多以重复的单一音符为主,但却代表极强烈的对比。依循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先例,直接经由华丽装饰音的桥梁,导入终乐章;该乐章传承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在单调的节奏上配以恢宏的旋律,使D大调从沉重的d小调中脱颖而出。西贝柳斯再次像贝多芬那样,重现转调的乐句。因此,大调的胜利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之后他以赞美诗般的旋律来总结全曲。这是西贝柳斯最后一次的仿古之作,在后来的作品里,他将专注于追求形式上的简洁,以及使这首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别具特色的自我表现方式。

     《С大调第三号交响曲》创作于1904至1907年间,此时期正是西贝柳斯思索摆脱先前的浪漫风格,逐渐朝向精简的古典样式的转换时期,而第三号交响曲正是开启此一转换期的试金石。尽管先前的两首交响曲,就已经获得相当不错的评价,却依然摆脱不了受到柴可夫斯基影响的浪漫语法。而这首以三个乐章构成的第三号交响曲,不但在形式上精简化,配器上也以简洁不多加音色渲染的方式呈现,就连调性都选择古典时期最常见的C大调。这个被喻为“光明”的调性,除了舒曼的第二号交响曲是以此为根基外,几乎所有浪漫时期著名的交响曲,都有意无意的避开此“光明”的调性,足见西贝柳斯在创作上的思考方向,从一开始的布局与整体的结构上,都朝向一种形似“古典主义”的新美学观。事实上,这样的一个观念早已存在于西贝柳斯的想法之中,并且深受他早期所结识的好友之一──意大利作曲兼钢琴家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所致力提倡的“新式古典主义”(jungen Klassizitat,或称为“年轻古典主义”,与后来的“新古典主义 Neo-classicism”不同)的影响。

     《а小调第四号交响曲》可说是西贝柳斯对于作曲理念及美学观念延展的最典型作品。因此音乐的呈现内容表现变得极为内省,音乐的语法也变得更为精简,调性及节奏与和声都具有一种茫然幽玄的情调,并带着冷峻的紧迫感与深邃的意境。西贝柳斯认为将“所有的动机间合理连接”是交响曲的真正本质,而此时的交响曲特质也已经舍弃浪漫的色彩与田园的情绪,其管弦乐过度铺张的色彩几乎排除开来,因而呈现着如同室内乐的纯粹表现当中,展现出一种抽象性的,思索的情境。
     第四号交响曲就是如此地展现着一股如冰开水一般的风貌。此曲完成于1911年,这一时期的西贝柳斯受到了病魔缠身与死亡威胁的阴影,因此乐曲中带着“阴郁”和“严苛”氛围。西贝柳斯此曲发表后,因为作曲手法的大胆,被认为是脱离浪漫乐派,跨进当代音乐行列的一大跃进。同时,在这首交响曲中,西贝柳斯又扬弃了富于表情的长句旋律,动机似地展开所使用的三全音(tritone)凌驾着一切音符,产生着绵密的音响效果,如此让人印象深刻而惊惶不安,而曲调也频用切分音,又尽量避免着利用管弦乐怒吼般地总奏,重视乐句与乐句之间如线条式地组合。纤细的管弦乐配器法,如同室内乐的风格加上三全音的频繁使用,如此使调性的感觉变得稀薄,乐谱的结构紧凑,乐曲中也有尖锐奇突的和声,极端的强弱奏,神奇怪异的旋律以及出色的打击乐效果等,如此崭新的作曲手法,在终乐章的表现最为显著。因此,第四号交响曲像是一首刮皮去肉到仅剩骨架的管弦乐作品,一部纯粹地只剩下意念的艺术作品。

     《降Е大调第五号交响曲》首演于1915年12月8日,在他50岁生日的音乐会上,融合了看似分歧的方向于一部纯粹美感精炼和坚定的作品中,此曲最能代表西贝柳斯成熟风格的作品。第一乐章有机的发展程序,从一团混浊的开端与迫人心弦、富丽宏伟的庄重主题的展现,经由具备谐谑曲一般的动力,生气蓬勃、越来越轻快的音乐,到最后是兴高采烈的活力,展现了西贝柳斯以单一曲思——乐曲开头法国号主题的前四个音符——的动态发展为基础来创造乐章的能力。西贝柳斯不是用调性间的关系来驾驭曲思的发展,而是长达401小节的“加速”,当速度越来越快时,这么长的一段音乐时间就被戏剧化地压缩,如此效果达到白热化,从一团迷雾中,西贝柳斯以音乐塑造了一个燃烧的太阳,显示了万物创生的过程。全曲结尾的高潮以堂皇的缓慢音乐来带出,和第一乐章所用的方法恰恰相反。曲子的最后部分展现出强而有力、神化的天鹅主题,置于六个单独的有力和弦之上,如此缓慢的节奏似已剥除时间的架构,从晴空外被音乐召唤而来的世界,最后结束于一连串洪亮“阿门”呼声之中。
     西贝柳斯的日记里记载着《第五交响曲》“天鹅主题”的灵感来由:“大约是今天十点到十一点之间,我看见了十六只天鹅。天啊!多么美啊!它们环绕着我许久,在晴空中消失,化为一条银带。它们的鸣声和鹤一样有如木管,但是没有颤音,也很近似小号……但音域较低,像小孩的哭泣声,是自然的神秘色彩和生命的悲歌……”

     《d小调第六号交响曲》展现出的宗教情怀,比较接近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因此有人称此曲为西贝柳斯的“田园交响曲”。然而西贝柳斯的传记作者大卫.伯奈特詹姆斯(David Burnett-James)却认为:“这么说并没有错,只是说得不够深入。”因为“第六号交响曲跟西贝柳斯其它的作品一样,都有一股强烈的大自然的逼临感……他的内在一直在对抗一个有生命的‘自然’,而且常常是在‘自然’充满敌意的时候。”所以他进一步的认为西贝柳斯“第六号交响曲呈现出平静的景象,至少是大雨暂歇的平静。”
这首第六号交响曲虽然以d小调写成,但西贝柳斯真正写作的调性意图,乃是同样D调的“多理安调式”(Dorian,古代希腊的一种教会调式)。纵观西贝柳斯的作曲生涯,这种调式的运用极为普遍,因为多理安调式与芬兰民谣的音阶组成极为类似(有学者曾经大胆的假设,芬兰民谣与多理安调式的起源或为一途)。对西贝柳斯而言,采用多理安调式作曲只是手段,其目的乃是为了撷取芬兰民谣的要素。但他自己在这首交响曲中,才把这种调式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才让所有的音乐学者开始将多理安调式,正式认定为西贝柳斯作曲的特色与基本手法。

     《С大调第七号交响曲》是西贝柳斯为了亲自赴英国出席一次音乐节而作的。作品完成于1924年,在同年的十一月,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由他亲自指挥初演。这部交响曲是用单乐章形式写成的,虽然单乐章的交响曲并非史无前例,但大体上都是以古典的四乐章制交响曲形式为前提构成的。至于这部《第七交响曲》,则因其形态十分随意而显得十分特殊,其性格实际上更接近于交响诗。而且,本交响曲的各个主题、各个动机、各个节奏都结合得极为紧密,极为统一。在短短的一个乐章里,从行板到急板一概都包含在内。其乐念超凡,旋律与和声魅力十足,编制虽小,配器法却极为充实、极有效果,再加上崭新的乐曲结构,使这部交响曲在交响乐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 (曲目介绍摘自电驴,原贴介绍整理自《古典CD鉴赏》和〖特别企划〗,感谢原作者!)

     本蓝光套装还包括Pila Hirvensalo导演拍摄的8部关于西贝柳斯的记录短片:Appearance and personality (9:23)、The genius and nature (9:41)、Health and nerves (9:27)、Money and pleasures (9:39)、Papa and the family (9:32)、Work and inspiration (9:30)、Aino and Janne (9:28)、The difficulty of stopping (9:22)

  
MOD制作天地 © 2012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153412号  站点地图
Processed in 0.012 second(s)